股票市场的波动性使得投资者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。投资者通常将投资策略放在最优的情形下,但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细节:投资成本的计算和跟踪。对于那些分批买入或分批卖出的投资者而言,计算股票的成本价比较复杂,如果计算方式不对,可能会影响到投资者对股票的真实收益的判断。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如何科学计算投资收益及其成本。
分批买入策略的成本计算
算术平均法
算术平均法是最简单的计算平均成本的方法,它适用于投资者有固定金额持续买入的情况。假设投资者每月投入1万元用于购买某只股票,半年后共买入6万股,股票价格分别为10元、11元、12元、11元、10元、9元,那么投资者的平均成本为(10+11+12+11+10+9)/6=10.5元。此方法的弊端在于不考虑买入的股票金额,仅考虑买入的数量,因此不适合采用不定额金额投入时使用。
加权平均法
加权平均法考虑买入时的金额,更适合于投资者采用不定额金额投资时使用。以上述例子为例,投资者每月投入金额分别为:1万元、8000元、1万元、9000元、8000元、7000元,对应的股票价格分别为:10元、11元、12元、11元、10元、9元,共买入21.45股。加权平均成本=(10000/10+8000/11+10000/12+9000/11+8000/10+7000/9)/21.45≈10.08元。
分批卖出策略的成本计算
对于分批卖出的投资者,需要根据卖出的数量和价格来计算平均成本。假设投资者共持有100股,成本分别为:20元、30元、40元、50元,分别卖出20股、30股、40股,对应的价格分别为:35元、30元、25元。卖出股票的成本计算公式为:卖一:成本价=20×20=400元,卖二:成本价=20×20+30×(30-20)=900元,卖三:1100+30×20+40×(40-30)=1900元。此时,投资者已卖出90股,剩余的10股的成本为1900+(50-40)×10=2000元。
股票收益计算
总收益
总收益=(卖出价-成本价)×卖出数量。以加权平均法为例:投资者共买入21.45股,加权平均成本为10.08元。若投资者以12元的价格卖出10股,则总收益为(12-10.08)×10=19.2元。需要注意的是,总收益仅适用于计算卖出的股票收益,若未卖出的股票进入下一期,需重新计算成本价。
期内收益
若投资者在股票持有期间内未卖出,则需要计算股票期内收益。期内收益=(期末价-期初价)×持股数量。以加权平均法为例:投资者共买入21.45股,加权平均成本为10.08元。若期末价格为12元,则期内收益为(12-10.08)×21.45=41.55元。
结论
对于分批买入或分批卖出的股票,投资者需要更加重视计算平均成本,以便准确评估投资收益。投资者需要考虑市场情况、个人投资理念和目标来选择计算成本的方法。对于长期投资者,采用加权平均法更为合适;对于短期投资者,采用算术平均法更为简单。投资有风险,切勿盲目跟风。